2016年11月24日星期四

台灣民宿,如何給旅客一個“家”


   日前,由國家發改委等10個部門制定的《關於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發布,其中提到要有序發展“民宿出租”。上海也已經對民宿開辦情況展開調研,相關管理辦法或將在年內出台。
   “民宿”一詞源自日語(音minshuku)。而在中國台灣,民宿有了新的定義――當地居民利用自宅空閑的房間,結合地域性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等,提供旅客鄉野生活之住宿處所。台灣民宿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最初是為解決假期旅館住宿供應不足的問題,如今已發展成為台灣旅遊的知名品牌,也成為了旅客在台灣的一個“家台中住宿”。
   “我這裏的條件肯定不如大酒店,但你可以感受到家的溫暖。”在台灣中部南投縣仁愛鄉的民宿裏,主人一邊接待客人一邊說道。近年來,一種由農民利用自家空閑房屋開辦經營的旅店――民宿,正在台灣的鄉村普遍興起,成為台灣休閑觀光發展的新潮台中住宿流。在台灣,體驗過民宿的遊客都有這樣的印象:除了風景,更有民宿主人的一路相伴,他們會陪你聊天、喝茶、飲酒,一起走過市井道路。對於民宿主人,民宿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生意,而是對生活的一種延展。這種生活狀態,需要民宿主人和住客共同營造。台灣從2001年開始實施雙休日,為休閑農業帶來了假日經濟的新發展。但由於農村服務業不夠發達,遊客大多是走馬觀花地看看風景,給農民帶來的利益有限。於是農民們也開始思考:如何留住遊客使他們能夠加大在鄉村的消費?民宿――這種由農民提供給遊客吃住遊玩的新消費品因此應運而生。
   但要讓整天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敞開大門接待觀光客,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以經營水上民宿而小有名氣的南投縣埔裏鎮“土角厝”民宿台中住宿主人詹宏智對此感觸頗深。他說,大多數農民不願意讓陌生人進入自己家,自己在開始修建民宿的時候,就被村民們認為是“腦子有問題”,“還不如多種些檳榔”。直到1999年“9?21”地震後,詹宏智的家鄉開始朝生態農業村方向轉型,不少觀光客來到這個原本閉塞的小山村,村民們的開放意識才隨著與外界的接觸增多而逐步發展起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