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星期三

民宿:鄉村經濟的下一個風口?


   “民宿”一詞源自日語(音Minshuku)。而在中國台灣,民宿有了新的定義——當地居民利用自宅空閑的房間,結合地域性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等,提供旅客鄉野生活之住宿處所。日前,由國家發改委等10個部門制定的《關於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發布,其中提到要有序發展“民宿出租”。上海也已經對民宿開辦情況展開調研,相關管理辦法或將在年內出台。台灣民宿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成熟的產業。業內人士表示,如今全國興起發展民宿,不妨借鑒一下台灣的成熟經驗。
   台灣民宿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最初是為解決假期旅館住宿供應不足的問題,如今已發展成為台灣旅遊的知名品牌,也成為了旅客在台灣的一個“家”。去年發布的《台灣民宿分析報告》顯示,自2011年以來,台灣民宿數量大幅增長近八成。截至去年,台灣民宿已經增長到6356家,總客房數為26357間。民宿已經成為大陸80後、90後遊客的台灣住宿首選。台灣民宿的成功發展台中住宿與其獨特的特點和政策支持是分不開的。曾考察過台灣民宿多次的海南旅遊研究會會長王健生告訴“文化旅遊產業”微信公眾平台,為了促進民宿發展,台灣出台了《台灣民宿管理辦法》,對民宿的規模、位置有所限定,規定合法民宿的房間數最少5間,最多15間。“房間的數量局限提高了民宿的質量,也提升了民宿主人與遊客之間的親密度。”
   “而台灣對於‘黑心民宿’的懲處力度也是極具威懾力的。”王健生表示,根據“台灣觀光局”《發展觀光條例》規定,如果“民居”無照經營,最高可處以15萬元(新台幣,下同)罰款,並勒令其停業。而且,最高15萬元的罰款是針對單次而言。也就是說,如果該民宿屢教不改,觀光局台中住宿可以繼續處罰,每次仍然是3萬—15萬元。直至該民宿整改好,或者索性關門。台灣的民宿業發展之初,規模並沒有這麼大,也遇到重重困難,民宿客源極不穩定。當時,台灣的民間旅遊組織積極行動,自發組成民宿協會、策略聯盟,互相溝通經營理念,互通信息擴大客源,為台灣的民宿發展提供了較大幫助。即使在現在,民宿協會在民宿管理、發展方面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台灣,很多民宿共同聯盟,以民宿為中心,把四驅車隊、農特產品銷售、特色餐廳,甚至導遊都聯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大的產業鏈。”
   此外,還有一些民宿積極開發“附加產品”,為遊客提供更豐富的住宿體驗,提升了民宿的核心吸引力。“台灣的民宿眾多,競爭激烈。但即使是這樣,台灣的民宿依然保持著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而不是打價格戰,惡性競爭。”王健生告訴“文化旅遊產業”微信公眾平台,民宿間互相協調,共同發展至關重要,在台灣,一家民宿客滿的情況下,主人也會善意將客人安排到另一家民宿。整個台灣民宿產業更像是一個大的產業聯盟。
   “我這裏的條件肯定不如大酒店,但你可以感受到家的溫暖。”在台灣中部南投縣仁愛鄉的民宿裏,主人一邊接待客人一邊說道。近年來,一種由農民利用自家空閑房屋開辦經營的旅店——民宿,正在台灣的鄉村普遍興起,成為台灣休閑觀光發展的新潮流。在台灣,體驗過民宿的遊客都有這樣的印象:除了風景,更有民宿主人的一路相伴,他們會陪台中住宿你聊天、喝茶、飲酒,一起走過市井道路。對於民宿主人,民宿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生意,而是對生活的一種延展。這種生活狀態,需要民宿主人和住客共同營造。台灣從2001年開始實施雙休日,為休閑農業帶來了假日經濟的新發展。但由於農村服務業不夠發達,遊客大多是走馬觀花地看看風景,給農民帶來的利益有限。於是農民們也開始思考:如何留住遊客使他們能夠加大在鄉村的消費?民宿——這種由農民提供給遊客吃住遊玩的新消費品因此應運而生。但要讓整天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敞開大門接待觀光客,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以經營水上民宿而小有名氣的南投縣埔裏鎮“土角厝”民宿主人詹宏智對此感觸頗深。他說,大多數農民不願意讓陌生人進入自己家,自己在開始修建民宿的時候,就被村民們認為是“腦子有問題”,“還不如多種些檳榔”。直到1999年“9·21”地震後,詹宏智的家鄉開始朝生態農業村方向轉型,不少觀光客來到這個原本閉塞的小山村,村民們的開放意識才隨著與外界的接觸增多而逐步發展起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