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民宿”監管真空如何破局


   近年來,旅遊休閑已經從奢侈消費轉變成百姓生活中的常態選擇。由於缺乏相關法規,民宿在辦理證照的過程按照現行規定很難合法化,在現實層面上造成了管理真空。
   民宿業以其特有的經營方式贏得了消費市場。但是,目前民宿業大都依托協會管理,尚未從法律法規層面出台高層次的管理辦法。我們甚至發現,有的民宿無證營業。這對民宿業的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又該如何破解?
   很多地市對鄉村民宿采取准入制度,但頒發執照的方法不同。民宿受限為家庭副業經營,其實有非常多民宿是不台中住宿合法經營,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經營者的管理水平也參差不齊,有些民宿存在安全隱患,也很難保障消費者權益。
   所以在合法准入這台中住宿方面,希望出台高層次的管理辦法,讓部門在監管上有法可依,讓好的民宿走得更遠,促進民宿業健康發展。在民宿業發展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強調農民的參與性。民宿業是休閑農業的一部分,應當突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特色。只有農民進一步認識法、尊重法,專家的創意、過往的經驗和民宿業的潛力才能得到無限釋放。
   台灣民宿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最初是為解決假期旅館住宿供應不足的問題,如今已發展成為台灣旅遊的知名品牌,也成為了旅客在台灣的一個“家”。去年發布的《台灣民宿分析報告》顯示,自2011年以來,台灣民宿數量大幅增長近八成。截至去年,台灣民宿已經增長到6356家,總客房數為26357間。民宿已經成為大陸80後、90後遊客的台灣住宿首選。台灣民宿的成功台中住宿發展與其獨特的特點和政策支持是分不開的。曾考察過台灣民宿多次的海南旅遊研究會會長王健生告訴“文化旅遊產業”微信公眾平台,為了促進民宿發展,台灣出台了《台灣民宿管理辦法》,對民宿的規模、位置有所限定,規定合法民宿的房間數最少5間,最多15間。“房間的數量局限提高了民宿的質量,也提升了民宿主人與遊客之間的親密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